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網路假新聞 左右股價高低-我看公民記者與新聞道德

拜網路科技蓬勃發展所賜,使用者得以透過更多樣的形式於網路發表非主流言論,而公民記者的概念也在網路科技的推波助燃下得以實踐,近期公民記者在新聞媒體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固然公民記者得以實現更加即時、更多元觀點發聲的機會;但是當任何人都可以無權限的拿著公民記者的權杖大放厥詞,卻也同時使得新聞媒體第四權監督角色顯得更加模糊。

論及公民新聞在新聞媒體的影響,不能不提及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2006年8月所創立的iReport的公民記者網站,所有使用者可以在號稱沒有編輯、沒有過濾的網站主旨下恣意發表新聞,使用者不需經過認證皆可發表新聞,而這些未經審核制度的公民新聞卻可能讓有心人士得以宣傳不實的消息。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去年10月「公民記者」在iReport網站上發佈「Steve Jobs心臟病發,送進急診室」的假新聞,隨後cnn也在其網站發佈此一訊息,雖然cnn在幾分鐘後更正,但是此舉卻也讓蘋果股價馬上大跌11塊多,賈伯斯也在產品發表會上澄清此一謠言。類似的網路假新聞事件層出不窮,尤其在網路上的諸多特性使然,更使得網路假新聞更加真假難分了。

也因為網路的特性使然,如果要仰賴公部門的管理與制度的規範,倒不如回到使用者與經營者本身的自律,更勝於事後檢討花費更多的社會成本。

郭冠英事件-主流媒體外的一些靡靡之音...

郭冠英事件延燒至今,不論給你帶來的感想為何,你是挺藍或挺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看到了些甚麼。今天我們來談談如何在網際網路流言充斥的世界中何以自處。

簡言之,郭冠英事件的始末(詳情可閱PTT懶人包),始於郭冠英在網路上的偏激言論獲得網友的關注,不少網友開始在網路自由言論的公共場域中與范蘭欽言語交鋒,最後甚至被發出人肉搜索,網友們誓言找出泛范蘭欽的真實身分,而在眾多鄉民的追查下,眾多線索都指向新聞局官員郭冠英,而該事件發展至此,卻引來媒體記者的關注,就在透過媒體的渲染下,引來立法委員的關切,並且延燒至總統府高層出面滅火,數日後郭冠英終於承認范藍欽就是郭冠英,郭冠英目前則被撤職公務員資格送交人評會查辦中,當事人則揚言將申訴到底。

我們從整個故事脈絡看來,在媒體報導之前,一切都只是眾多鄉民的靡靡之音,都是非主流社會不成規模的呢喃之語,而當媒體透過意識型態的包裝操弄之後,竟也可以成為燎原大火,引來總統親上火線。換個角度來看,郭冠英在接受媒體專訪自清的時候,不斷的強調言論自由在民主社會中都應當受到保護,而在新聞局等官方的說法中也定調郭冠英言論不當。在這個事件當中,各界也紛紛定調為,身為國家公務員的郭冠英在網路上發表不當言論遭到免職。

只是,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弔詭,部落格或是網路上的言論是否該當受到言論自由的保護,換言之,在憲法的保護下,民主社會最可貴的普世價值-言論自由,也應當涵蓋網際網路嗎?在這裡我們也必須考慮到”現身”與否的問題,憲法所保障的是有身分證字號有名有姓的人民,那在網路上使用貓貓狗狗為暱稱的又是不是值得保護?尤其在凡事講求情理法的華人社會,個人私德與職業操守的劃分標準,早已是千古難解的課題,當然,上位者必須值得更高的道德標準衡量其私德,但是個人在網路的呢喃又該作何處置?

我不禁想到,如果哪天在部落格的怨懟,完全攤在陽光下接受公評,我應該會被這個主流社會給徹底除名吧!

無關痛癢的心得寫作

對我來說,網路的興盛與其說是不得不的時代趨勢,更像是被過度誇大療效的救世靈丹特效藥。

各行各業被這波時代洪流簇擁著朝向看似更光明的一端前進,卻也帶來更多質變的產生,譬如新聞媒體的新聞產製過程,都可以簡化為各大論壇或是bbs上的瀏覽人次報告;而從網際網路的諸多特質來看,最小努力原則將會更加肆無忌憚的持續侵蝕新聞工作者的良知與職業道德。

在我的大學畢業證書上明晃晃的寫著新聞系畢業,而在必修的畢業學分裡,新聞專業技能包含有『新聞原理與編輯』、『新聞採訪與寫作』...等等課程,花費四年光陰所習得的或許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今天,只要一個搜尋引擎關鍵字搜尋就能在千分之幾秒間帶過。

網路可以是公民記者展現新聞媒體非主流之外的公共領域,網路的即時性、跨地域性恰能符應新聞媒體的要求,諸如08年西藏喇嘛抗爭事件縱使在大陸官方的刻意封殺下,我們依舊可以透過網路聽到另一種聲音。不過網路也可能是一把雙面刃,公民記者也可以在缺乏新聞來源求證下,道聽塗說也可以閱上頭版頭條,譬如iReport公民記者網的主旨「沒有編輯、沒有過濾的新聞」。而這樣的一個口號也對新聞系所出身的我產生巨大的衝擊。

再者,透過實地在新聞媒體工作的經驗中,從記者同業的口中所知覺的,所體驗到的再再都是學術與業界的衝突,或許透過這樣的心得寫作過程,與其說是一種情緒上的抒發,或許也是試圖尋找一個網路科技與新聞媒體之間權衡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