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國外主流電子書閱讀器報告

2001年,蘋果公司推出了第一代iPod產品,讓音樂迷透過線上付費下載的形式獲取自己喜愛的歌曲,這在當時引發了眾多的嘲諷和批評。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在今天看來,正是這個小玩意拯救了整個唱片業。如今,電子閱讀器也正遭遇像當年iPod同樣的「困境」和「冷眼」。但誰又能保證它不會像iPod之於唱片業那樣,改變整個出版業呢?
主流閱讀點評

早在上世紀末,人們就開始想像在未來世界裡圖書會變成什麼樣子。如今,當亞馬遜Kinlde、索尼Reader、iRex iLiad等三大主流電子閱讀器擺在眼前時,你覺得它們是你理想中的「書」的樣子嗎?

2007年11月19日,亞馬遜網站推出名叫「Kindle」(中文譯作「亮火」或「點燃」)的電子書閱讀器。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的此款產品外觀略顯古怪,規格為19×13.5×1.8cm,重29Og左右,持握感就如同一本紙質圖書,正面左右都有面積很大的翻頁按鍵。它使用6英寸電子墨水技術顯示幕,觀感如同真正的印刷書籍,解析度600x800,167PPi,可支持4級灰度。內部存儲空間可容納200本書,支持SD卡擴展,由於電子墨水技術只有在顯示內容轉換時才耗費電能,Kindle的續航能力很強。即使一直開啟無線網路功能也僅需要2天充電一次,如果關閉無線,續航能力可以超過1週,充電時間在2小時左右。

Kindle可以使用美國電信營運商Sprint提供的高速無線資料網來下載書籍,可以在60秒內下載完一本書。一般圖書價格較為便宜,不過暢銷書每本售價約為9.99美元,雜誌和報紙要便宜一些,幾美元不等。用戶還可以訂閱部落格,不過這也是付費服務,每個部落格鏈結每月收費1美元

Kindle功能簡單實用,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下載新書,螢幕大小和感覺都較適於閱讀,並預裝了牛津新美語詞典。亞馬遜網聚集的內容資源也是其一大優勢,用戶可以方便地找到自己喜歡的圖書,還可以享用http://www.amazon.com/的諸多增值服務。產品一經推出便備受追捧並屢次脫銷,價格也一漲再漲。原本售價只有399美元,但3月eBay上的售價已飆漲到930美元,最高價格甚至高達1,500美元。由於Kindle不支援中文,且內容必須透過官方網站下載,目前在中國尚不能使用。

日本新力索尼公司在電子書閱讀器方面一直沒有停步。早在2006年初,新力索尼就推出了第一款節能超薄電子圖書閱讀器。2007年10月,新力索尼揭開第二代電子書閱讀器的面紗。這款型號為PRS-505的閱讀器比老版本刷新速度更快,對比度也有明顯提高,並內置64M記憶體,一次可載下160本電子書,並提供Memory Stick和SD卡插槽,使用者可以透過USB介面下載資料。閱讀器支援純RTF、純文本、JPEG及PDF格式。此外,電池功率也更為強大,可供讀者看完7,500頁內容。讀者可以透過www.Ebooks.connect.com網站下載圖書,為適應發展潮流,閱讀器還支持RSS訂閱,能將部分特殊格式的RSS feeds識別一般的E-book進行更新。

產品呈現了新力索尼公司一貫的精緻、典雅的風格,輕巧而時尚。價格在同類產品中也較為低廉。在北美,新力索尼透過連鎖巨頭鮑德斯書店銷售該產品,並提供內容服務,市場佔有率較高。產品的缺點主要是按鍵過小,容易混淆,螢幕也顯得偏小,容易造成視覺疲勞。
黑色金屬材質的iRex iLiad閱讀器手感良好,機身較薄,重約14.5盎司;8英尺的顯示幕,看起來比一台可擕式DVD機略小。功能上,iRex iLiad遠遠超出單純電子書的範疇,除可以流覽電子書、報、刊外,用戶可以透過Wi-Fi無線技術讀自己的文檔、部落格,它還支持手寫輸入和畫板。記憶體方面,內置的存儲卡標準配置為256M,最大可擴展為8G。
讀者可以透過www.ereaderoutfitters.com下載電子書,這是一個類似於iTunes的下載網站,提供公版圖書以及授權的新書。以美國作家艾莉絲‧希柏德(Alice Sebold)的《圓月》為例,在網上的售價為$16.99。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荷蘭iRex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於2006年達成策略合作,共同開發適合中國讀者需求的閱讀器產品。
目前,此款閱讀器是文中所有閱讀器唯一在華有售的產品。此款閱讀器螢幕較大,且採用電子墨技術、漫反射屏,給讀者以接近於紙質圖書的閱讀體驗。同時,其多樣的功能也滿足了不同讀者的需求。不過,昂貴的價格仍使其與讀者接觸的距離太遠。此外,目前正版電子書的獲取管道不暢,數量不多,也是其發展的一大障礙。從目前來看,iRex iLiad或許並不適合「書友」,而更適合電子產品「發燒友」。
除了這三大主流閱讀器外,未來的閱讀器新品也同樣令人充滿想像。


2008年1月,荷蘭Polymer Vision公司推出一款顯示幕可折疊的手機,5英寸的顯示幕是全球第一個能夠折疊的顯示幕。「Readius」手機配置了電子紙顯示幕,能夠顯示黑白文本和圖像,視覺效果與普通紙張上的近乎一樣。這種手機能夠打電話和使用3G手機網路連接到網路,當用戶閱讀新聞、部落格或者電子郵件時,可以打開顯示幕。

Readius、蘋果公司的iPhone以及黑莓(Blackberry),正在把電子閱讀功能引進到手機。在2007年的全球科技展上,韓國艾利和公司展出了自己研發的電子閱讀器原型機E-Book。這款電子閱讀器包裹在奢華的皮革裡,打開來有兩面電子墨水螢幕,酷似傳統紙書的感覺。E-Book使用AAA電池,一次充電使用時間達到驚人的六個月。截至目前,iriver未肯透露上市地點和時間,支持格式以及可能的販賣價格也一概未知。艾利和公司如此神秘,讓讀者對這款產品充滿無限期待。


電子閱讀器之困

價格不菲,更新換代過快。雖說電子閱讀器市場起步已有多年,隨著技術進步產品價格也在逐步降低,但目前絕大多數閱讀器價格仍維持在300美元以上,這相當於一部中高端手機的價格,與普通大眾的消費水準尚有一定距離,大規模普及難度較大。此外,此類產品帶有一定的過渡性,技術進步導致產品更新換代過快。

受制於電子書產業發展。電子閱讀器只是電子書的發佈載體,電子書產業規模和發展趨勢直接決定了電子書閱讀器的興衰。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電子書在整個數位出版領域所占市場比率都很微小,在電子書最為發達和普及的日本,至2005年也僅形成45億日元的市場規模。電子書本身發展受到種種制約,直接影響到電子閱讀器的發展。

手機、MP4等產品都擠壓電子閱讀器生存空間。產業融合的大趨勢,使臨近產業、相近產品彼此的邊界模糊,甚至出現交融、合併。如今,一部智能手機就可兼具手機、音樂播放器、相機等諸多功能。不少智慧手機、MP3、MP4等數位產品,都具備簡單的電子書閱讀功能,由於用戶追求簡易、便攜,此類產品可能出現進一步融合的趨勢,這也使得單純的電子閱讀器生存空間受到威脅。

完整的產業鏈條有待完善。在美國和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電子書生產、發佈、服務的產業鏈條已經相對完善,文本的數位化工程也都基本完成,閱讀器廠商與內容商、服務商之間的合作趨於成熟,而國內閱讀器廠商在內容上投入很不夠,產業鏈尚有待進一步完善。

傳統紙質閱讀的慣性。儘管閱讀器在視覺效果、操作方式上一直朝著類比紙張的方向努力,並稱其「革命對象」直接針對紙張,但在目前的技術水準下還達不到要求。


接近發展黃金期

青少年群體是閱讀器未來的受眾,這一群體正發展壯大。新生一代的閱讀習慣正發生重大變化,新媒體「俘獲」了他們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隨著這一輩人不斷成長,閱讀器的受眾群體正迅速壯大,其購買力也逐漸增強。

出版商的熱情與支持。閱讀器為內容資源增添了新的發佈管道,雖然仍有不少出版商還是擔心其會對傳統圖書造成衝擊,但數位化的大趨勢已不可逆轉。Sony Reader甫一問世,包括藍登書屋、哈潑‧柯林斯出版集團、企鵝出版集團、西蒙與舒斯特出版公司以及時代華納圖書集團在內的諸多知名出版商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為新力索尼提供了內容資源。在日本,頂級漫畫出版商Tokyopop也與新力索尼公司達成合作。而亞馬遜,更是憑藉自身的網路圖書銷售平台,獲得了眾多出版商的支持。隨著優質內容的鑲入和嫁接,不少人士都對閱讀器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新型的商業模式將為出版業帶來突破。有業者評價說:「亞馬遜CEO貝索斯如果只是宣佈推出一種新服務,而不是某種新設備,那麼市場回響不會這麼大。」即便某種程度上閱讀器可能不成功,甚至最終被淘汰出局,但這種商業模式還將保留下來,並將造福書業。

閱讀器的「訂閱模式」、無線連載或是「本月圖書俱樂部」,都使人們透過訂閱將自己和書籍建立起密切的關係。閱讀器讓閱讀行為在產業融合產品上佔據一席之地,這對出版業來說將是極大的利好消息。
2008.4.22 《出版人》任殿順






轉貼新聞觸法? 傳統媒體新契機

著作權法規範不明 新聞轉貼分享恐觸法
隨著科技發達,資訊的傳輸與流通越來越容易,網友們任意傳閱、轉貼新聞,或是私自蒐集新聞分享的情況也趨之嚴重。事實上,未經媒體授權同意而任意轉貼,或是公開於佈告欄都有侵犯著作權法的可能。(詳全文)

最近看到這樣的新聞,對於許多人來說或許是晴天霹靂的消息,不過站在報業經營者來看,也許是另一個機會,新聞授權與使用者付費的概念目前尚處於萌芽階段,各大報業目前對於新聞授權也採取開放態度。

再者,新聞本身是否該列入於著作權的保護依舊有其爭議性,原因在於著作權法中載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在著作權保護之列,換言之則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任何人均得以自由使用。但是這樣的規範依舊有其模糊的解釋空間,因為新聞報導本身因為語氣或是譴辭用句的不同而勢必有相當程度的評論與立場的抒發;這樣一來也會造成模糊空間的無限放大,也因為新聞的著作權法妾身未明,相當程度也使得報業難以在新聞授權的部份獲得商機。

不過在這樣的亂世中,或許更能殺出一條血路,我想如果傳統媒體能抓住轉機,提供使用者更多使用上的協助,譬如客製化的提供專業新聞,並整理產業趨勢、產業脈動等新聞給予專業人士使用,或許也能走出一條新的路。

全彩顯示、可折疊 電子紙:傳媒界黑馬


近日Inventables公司推出了兩款使用電子紙作為顯示屏的概念產品,再一次讓大家眼前一亮。


第一款產品是使用電子紙作為顯示屏的便攜式DVD播放器,由于電子紙的可折疊性,這種便攜DVD播放器可以在普通播放器大小的主機上攜帶更大的屏幕,而且電子紙更加省電,因此可以有更長的播放時間。
另一款則是手機,現在手機的小體積和大屏幕之間是一個矛盾,但是借助于電子紙的可折疊性,同樣可以在小手機上裝上大屏幕,電子紙省電的優點在手機身上的用處似乎也更大。




電子紙的技術特點
所謂電子紙,是指“像紙一樣薄、可擦寫的顯示器”,是專門用于閱讀的電子裝置。由于其對比度較高、文字清晰、支持屏幕手寫、耗電量是液晶顯示器的1/10~1/100左右,並且能夠輕輕彎曲,也被業內人士稱作“電子紙手寫平板電腦”。 目前電子紙主要應用于政府電子政務、手持電子報紙、電子病歷、電子圖紙、電子書包等領域。而由于電子紙的另外一個特點——即使切斷電源,文字也不會消失——使其有望取代投影儀,並可大規模應用到廣告路牌等領域。
電子紙(ePaper)是新一代的顯示裝置,其技術特點主要有:
第一,對比度超高, 比普通紙張顯示對比度還高,所以在強烈日光下也沒有問題;
第二,省電,刷新屏幕內容時才用電, 斷電保持顯示;
第三,超薄,最薄的可以做到0.1mm,跟紙張差不多,並且可任意彎曲折疊,有良好的柔韌性。
E報攜帶方便、可以下載、折疊,而且閱讀的裝置小的就13盎司,輕得足可以一只手拿著讀,甚至比一厚疊報紙還沒分量,此外如果翻頁,輕按一個小鈕就實現了,很方便易得,還能通過互聯網進行更新。
還有一個有利方面就是,電子報紙上的廣告可以全天候不間斷地更新。這很神奇也很有趣。更吸引人的是,E報紙不用印刷投遞,因此能將報紙的生產和投遞成本削減75%左右。
電子報的本質是一個閱讀器,用戶可以把某張報紙的所有版面都下載到顯示屏上,而且看這種電子報,對眼睛來說,比在筆記本上或手機屏幕上看東西更輕松。
其實電子紙的開發三十年前就開始了,不過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產業化,就目前來看,這條產業化之路還很長。



電子紙的現在
無紙電子報即將面世 數碼屏可卷起放入背包
由廉價數碼屏幕做成的可以卷起來塞在背包中未來報紙,最早在今年,可能就會面世了。據美國僑報報道,一些世界頂級的報紙發行商正在計劃引進一種電子形式的報紙。電子報紙的使用可以是生產及發行的費用被省卻。這些費用約佔總費用的75%。這些閱讀器的柔性版本可能在2007年初就會面世。不難想象,為什麼出版商們會對數碼報紙如此熱衷:它們具有2大流行媒體趨勢的優勢,即在線廣告的成長以及廣泛使用的袖珍型裝置如iPod音樂播放器。

電子紙已在國外測試使用
電子紙已經在國外開始對外測試使用,特別是日本和美國,日本已經在一些地鐵站採用電子紙的方式顯示信息。而美國,就開始利用電子紙設計為電子報。有如科幻小說作家William Gibson所預料,“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尚未廣為流傳而已。”
電子紙即將越來越普及,因為美國紐約已經逐步計劃把報紙電子化。而比利時的一份財金新聞報紙媒體(De Tijd)也開始把新聞內容放到了iLiad電子報瀏覽機,法國巴黎Les Echos報、德國的IFRA集團、紐約時報、國際先鋒論壇報等幾家大型報社,在今年也推出電子紙新聞消息報道,例如在Sony的瀏覽機上顯示。而現在的電子紙只能顯示黑、白兩色,當普及後彩色的電子紙顯示時代也很快到來。所以,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用上環保的電子紙,擺脫此時砍樹造紙的時代。

未來的油墨:電子墨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研制了一種可以投產的電子墨水。這種墨水被涂到紙、布或其他平面物體上後,人們只要適當地對它予以電擊,就能使數以億計的顆粒變換顏色,從而根據人們的設定不斷地改變所顯現的圖案和文字。當然,電子墨水的顏色並不局限于黑白兩色,只要調整顆粒內的染料和微型粒子的顏色,便能夠使電子墨水展現出五彩繽紛的色彩和圖案來。到那時,人們訂閱的報刊將只是一些涂有電子墨水的電子紙,而報社、雜志社只通過電腦或其他設備來傳遞無線電波,即可使報紙日日翻新,雜志月月不同。

電子紙的未來猜測

從黑白走向彩色 電子紙技術將拉動數字出版
荷蘭飛利浦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周國富表示,SONY公司已在去年成功地推出了採用電子紙技術的電子書閱讀器。目前,電子紙技術正在從黑白走向彩色,實現可彎曲化,並使電子紙具備交互性。未來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隨身攜帶的電子報紙,可折疊的電子書、電子速記本都將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周博士介紹說,目前的電子書雖然已有多年的研發和應用,但因耗電問題以及容易引起眼睛疲勞等因素,目前電子書閱讀器還趕不上傳統書籍的閱讀效果。這也大大影響了電子書的普及。而電子紙技術與現有的液晶技術不一樣。電子紙顯示器沒有目前顯示設備無法避免的強烈反光,畫面分辨率高,顯示效果與視覺感觀與一般書寫紙幾乎完全相同。特別是電子紙技術具有畫面記憶特性,一旦畫面顯示後即不再耗電,這對于便攜式電子閱讀器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優勢。在材料工藝上,電子紙甚至可以做成與紙一般可折疊彎曲。目前,電子紙技術正在從黑白走向彩色,實現可彎曲化,並使電子紙具備交互性。未來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隨身攜帶的電子報紙,可折疊的電子書、電子速記本都將出現在我們的身邊。

面臨兩挑戰 液晶顯示屏能代替紙質閱讀嗎?
“人們為什麼習慣于紙字閱讀?紙字媒體在環境光下閱讀,不需要像液晶用背光。同時它還具有永久性、不耗電、便于攜帶、輕、可卷曲等優點。”周國富指出,電子出版物的優點是降低耗紙量、降低成本、縮短出版周期,但和傳統紙質閱讀相比,有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需要一個閱讀器,擁有紙一樣的閱讀效果;二是數字出版的版權管理及安全發行。

電子報紙尚在路上 進入實用還有多遠?
很多年來,研究人員和許多報紙的發行人夢想著出現一種簡單便攜的電子設備來代替粗笨的報紙,讀者可以用它方便地下載當日的報紙內容。如果這一夢想能夠實現,那麼我們就不再需要印刷機、墨水、電訊稿編輯部的儀器設備並且省下了大量的發行成本——以上費用幾乎超過報紙發行人操作成本的一半。專家認為,最終電子報紙設備將有雜志那樣大小的尺寸,由電子墨水材料制成。

各路人馬紛紛介入 E報來了:報紙 有報沒紙
目前大家都在爭當報業界的iPod,正在計劃推出這種電子報。法國著名經濟報刊《回聲報》(LesEchos),德國的國際報業與傳媒商業科技協會(IFRA)以及美國的《紐約時報》,都計劃在今年開始大規模地試用閱讀器。預計可折疊的閱讀器最早可以在2007年大量上市。

一張“電子紙”飽覽天下事 未來的媒介什麼樣?
只要你擁有一張報社發放的電子報紙閱讀器,每天的報紙內容就將會以無線的方式發送到你的面前。從此,你不用擔心因為天氣不好而誤了送報時間,也不需要每天到報攤去買報,只要在手提袋裏放一張電子報紙,你就可以隨時隨地瀏覽各個版面的新聞。尤其是發生重大新聞時,你就可以一邊乘車一邊掌握最新動態了。當然,如果你發現了好文章,也可以將每天的報紙內容存起來,隨時將以前看過的內容從存儲器裏調到“紙面”上看。

電子紙:消費電子的下一站彩虹
電子紙——手持閱讀器,集合報紙e化、移動圖書館、文檔存儲修改、有聲閱讀等多種功能于一身,隨著技術逐步成熟,商業模式逐漸清晰,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在搶跑這一市場。
電子閱讀器行業剛剛興起,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機會,但是前期處于市場教育階段,要求投資者能夠有適當的心理準備。另外,電子閱讀器的營銷需要有電子消費品的營銷經驗,如何尋找大客戶、怎樣做好行業客戶營銷、如何進行高科技產品推廣是投資者必備的技能。最後,不建議營銷單一產品,推廣最快,風險最小的辦法是三種產品組合式銷售。

來源: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11/01/content_5276324.htm

使用者付費? 談報業數位化的困境

台灣報業的經營困境從近幾年報紙一家家的關,網路新聞的蓬勃發展或許也是一大因素,網路使用者透過各大綜合新聞網站隨時更新資訊,但是報業的銷售量卻也逐年下降,各大報業遂實行裁員、減薪等節流手段,但是除了節流,各大報業卻也針對此一現象祭出新聞產業數位化的開源之方。

目前聯合線上開啟了資料庫的功能,希望能透過資料庫查詢檢索方式給予使用者更多選擇,但是這樣的模式雖然不失為一個報業面對網路新聞挑戰的良方,不過問題還是出在使用者身上,站在使用者角度,資訊本就是自由公開的,而報業卻無法在這樣的經營模式下得以苟活,讀者紛紛習慣網路新聞閱讀模式,然則報業也勢必面對這樣的趨勢更進營利模式。

只是有價新聞資料庫的概念,雖然各大報業早已在手機、網路等不同的新聞通訊平台上尋求合作契機,但是「有價」兩字,才是問題的核心;新聞該如何建立鑑價系統,使用者又如何改變使用習慣,掏出錢購買看似應該免費的新聞,這才是報業應該面對的最大難題。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網路假新聞 左右股價高低-我看公民記者與新聞道德

拜網路科技蓬勃發展所賜,使用者得以透過更多樣的形式於網路發表非主流言論,而公民記者的概念也在網路科技的推波助燃下得以實踐,近期公民記者在新聞媒體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固然公民記者得以實現更加即時、更多元觀點發聲的機會;但是當任何人都可以無權限的拿著公民記者的權杖大放厥詞,卻也同時使得新聞媒體第四權監督角色顯得更加模糊。

論及公民新聞在新聞媒體的影響,不能不提及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2006年8月所創立的iReport的公民記者網站,所有使用者可以在號稱沒有編輯、沒有過濾的網站主旨下恣意發表新聞,使用者不需經過認證皆可發表新聞,而這些未經審核制度的公民新聞卻可能讓有心人士得以宣傳不實的消息。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去年10月「公民記者」在iReport網站上發佈「Steve Jobs心臟病發,送進急診室」的假新聞,隨後cnn也在其網站發佈此一訊息,雖然cnn在幾分鐘後更正,但是此舉卻也讓蘋果股價馬上大跌11塊多,賈伯斯也在產品發表會上澄清此一謠言。類似的網路假新聞事件層出不窮,尤其在網路上的諸多特性使然,更使得網路假新聞更加真假難分了。

也因為網路的特性使然,如果要仰賴公部門的管理與制度的規範,倒不如回到使用者與經營者本身的自律,更勝於事後檢討花費更多的社會成本。

郭冠英事件-主流媒體外的一些靡靡之音...

郭冠英事件延燒至今,不論給你帶來的感想為何,你是挺藍或挺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中看到了些甚麼。今天我們來談談如何在網際網路流言充斥的世界中何以自處。

簡言之,郭冠英事件的始末(詳情可閱PTT懶人包),始於郭冠英在網路上的偏激言論獲得網友的關注,不少網友開始在網路自由言論的公共場域中與范蘭欽言語交鋒,最後甚至被發出人肉搜索,網友們誓言找出泛范蘭欽的真實身分,而在眾多鄉民的追查下,眾多線索都指向新聞局官員郭冠英,而該事件發展至此,卻引來媒體記者的關注,就在透過媒體的渲染下,引來立法委員的關切,並且延燒至總統府高層出面滅火,數日後郭冠英終於承認范藍欽就是郭冠英,郭冠英目前則被撤職公務員資格送交人評會查辦中,當事人則揚言將申訴到底。

我們從整個故事脈絡看來,在媒體報導之前,一切都只是眾多鄉民的靡靡之音,都是非主流社會不成規模的呢喃之語,而當媒體透過意識型態的包裝操弄之後,竟也可以成為燎原大火,引來總統親上火線。換個角度來看,郭冠英在接受媒體專訪自清的時候,不斷的強調言論自由在民主社會中都應當受到保護,而在新聞局等官方的說法中也定調郭冠英言論不當。在這個事件當中,各界也紛紛定調為,身為國家公務員的郭冠英在網路上發表不當言論遭到免職。

只是,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弔詭,部落格或是網路上的言論是否該當受到言論自由的保護,換言之,在憲法的保護下,民主社會最可貴的普世價值-言論自由,也應當涵蓋網際網路嗎?在這裡我們也必須考慮到”現身”與否的問題,憲法所保障的是有身分證字號有名有姓的人民,那在網路上使用貓貓狗狗為暱稱的又是不是值得保護?尤其在凡事講求情理法的華人社會,個人私德與職業操守的劃分標準,早已是千古難解的課題,當然,上位者必須值得更高的道德標準衡量其私德,但是個人在網路的呢喃又該作何處置?

我不禁想到,如果哪天在部落格的怨懟,完全攤在陽光下接受公評,我應該會被這個主流社會給徹底除名吧!

無關痛癢的心得寫作

對我來說,網路的興盛與其說是不得不的時代趨勢,更像是被過度誇大療效的救世靈丹特效藥。

各行各業被這波時代洪流簇擁著朝向看似更光明的一端前進,卻也帶來更多質變的產生,譬如新聞媒體的新聞產製過程,都可以簡化為各大論壇或是bbs上的瀏覽人次報告;而從網際網路的諸多特質來看,最小努力原則將會更加肆無忌憚的持續侵蝕新聞工作者的良知與職業道德。

在我的大學畢業證書上明晃晃的寫著新聞系畢業,而在必修的畢業學分裡,新聞專業技能包含有『新聞原理與編輯』、『新聞採訪與寫作』...等等課程,花費四年光陰所習得的或許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今天,只要一個搜尋引擎關鍵字搜尋就能在千分之幾秒間帶過。

網路可以是公民記者展現新聞媒體非主流之外的公共領域,網路的即時性、跨地域性恰能符應新聞媒體的要求,諸如08年西藏喇嘛抗爭事件縱使在大陸官方的刻意封殺下,我們依舊可以透過網路聽到另一種聲音。不過網路也可能是一把雙面刃,公民記者也可以在缺乏新聞來源求證下,道聽塗說也可以閱上頭版頭條,譬如iReport公民記者網的主旨「沒有編輯、沒有過濾的新聞」。而這樣的一個口號也對新聞系所出身的我產生巨大的衝擊。

再者,透過實地在新聞媒體工作的經驗中,從記者同業的口中所知覺的,所體驗到的再再都是學術與業界的衝突,或許透過這樣的心得寫作過程,與其說是一種情緒上的抒發,或許也是試圖尋找一個網路科技與新聞媒體之間權衡的出口。